乐器 击弦类
筑
筑是扬琴传入以前,我国古代唯一的一种击弦乐器。战国末年,荆轲刺秦王,在易水和燕太子丹等告别的时候,唱了著名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为他伴奏的著名乐师高渐离击奏的乐器就是筑。筑究竟是什么样子,已不太清楚。汉代人(应劭)说它“似琴而大”,唐代人(颜师古)说它“似瑟而细颈”。大致外形像瑟、筝一类乐器,有五弦、十二弦、十三弦、二十一弦多种形制。但都是“以竹击之”。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件筑的明器,长约一尺,形状像四棱长棒,有一字排列的五个小竹钉,可见它原有五弦。出土的棺上有绘画,有一人左手执筑,右手持细棒敲击。
筑后来已经废弃不用了。
扬琴
扬琴,又称“洋琴”“打琴”“敲琴”“钢丝琴”“扇面琴”“蝙蝠琴”“蝴蝶琴”等,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击弦乐器。
扬琴是一种外来乐器,它的前身,是流行于波斯(今伊朗)、阿拉伯一带的一种叫萨泰里琴的击弦乐器。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丝弦,在弦的三分之二处支有琴马,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这种萨泰里琴,至今仍在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等国流传,大约在明代后期传入中国。
扬琴的音色甜美,清脆明亮,演奏方法特别,很快流行于全国。最早是作为各种戏曲表演的伴奏,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如山东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广西文场、贵州文琴、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在粤剧、潮剧、汉剧、闽剧、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
传统扬琴琴身较小,有双七音式和双八音式两种,只有两排琴马,音量较小,音域不宽,转调不太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扬琴进行了改进,加大了音箱,增加了弦数,改为三排马十档、四排马十二档、四排马十三档等多种规格,还在琴弦两边置活动滚轴变音槽,可以快速调音,方便了转调。
扬琴的演奏方法,是用两根琴竹(又叫琴笕)击打琴弦发声,音色优美。它不仅是现代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也是民族乐队的主奏乐器之一,而且常常用于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