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招贤纳士 3、定远城中,拜求贤才李善长

朱元璋攻下定远的时候,积蓄了初步的军事力量,算是有了自己的小部队。正在要离开定远进攻滁州的时候,一日傍晚,朱元璋带着几个兵士从城外要入城,在城门口遇到一个骑驴的读书人。兵士都是骑马,见到骑驴的布衣,不禁失笑,向来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那骑驴的读书人敏锐地看了看朱元璋,遂鞭驴绕道。

朱元璋就在这极短的时间,迅速观察了一下那个读书人,觉得此人目光敏锐,相貌儒雅,颇有好感,遂问道:“先生且慢,可否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那读书人也不作答,哼了一声说:“请问你又是谁?”

身旁的小兵嚷道:“放肆,定远城中谁不知朱公子?!”

朱元璋喝道:“不得无礼,在下朱元璋,请问……”

不待朱元璋问完,那人就有些惊讶地说:“你是朱元璋?鄙人定远李善长。”

说完策驴而走。

朱元璋听说是李善长,忙派兵士跟随去请。

朱元璋在淮西一带当游僧的时候,就已耳闻李善长的才气,知道此人有智谋,懂得兵法,又有料事如神的美名。如今是他事业起步的时候,他多么渴望能得到这样的人才相助。

不料,过了许久,士兵回来禀报,说李善长拒绝来见朱元璋,跟随一路,软话硬话说了不少,他就是不来。原来李善长这些日子也听闻义军领队朱元璋的一些事迹,对这个人有些兴趣,今日一见,果然气宇不凡,眉宇间透露着英勇之气,又能对读书人以礼相待。但李善长想知道这个朱元璋到底以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目的来找自己,故意不来相见。他知道若朱元璋懂得吸纳人才,必会再来请求。

过了两日,朱元璋抽空亲自去李善长的住所求见。

李善长见朱元璋亲自来,依然没做声,他还想再观察观察朱元璋。

只见朱元璋诚恳地说:“前日兵士无礼,惊扰先生,朱元璋特来赔罪。”

李善长道:“赔罪且不用,若是为赔罪,公子可回了。”

朱元璋慌忙道:“当然不是,元璋是个粗人,读书不多,如有得罪,请先生宽恕。早就知道先生的才学,元璋很钦佩,今日特来请教。”

李善长原本冰冷的脸色稍稍有了缓和,示意朱元璋在院中的石凳就座。

朱元璋则先请李善长入座,自己方才坐下。见李善长面色稍缓,说道:“元璋参军不久,定远是咱攻下的第一座城,可是咱心里很担忧。”

李善长眉头一皱问道:“公子担心何事?”

朱元璋抬头望望天空,长叹一声,遂面带忧色问李善长:“如今四方兵起,天下大乱,敢问先生何时才能太平?”

李善长说:“公子应该知道汉高祖刘邦吧?”

朱元璋歉意地笑笑说:“知道是知道,但咱读书少,读史更少,还请先生明说。”

李善长高声说道:“汉高祖也是平民出身,却能平定天下,原因在于高祖心中有大志,看得长远,知人善用。而军队纪律严明,得地克城,从不乱杀无辜,爱戴百姓,也受到百姓的拥护。高祖起兵不过五年,天下大势即见分明,成就帝业。”

朱元璋听此一番话,不禁点头称赞,仿佛受益不少。见朱元璋是明理之将,李善长心中喜悦,接着说:“如今元朝已如朽木,朝政不纲,民不聊生,已经到了土崩瓦解的时候。高祖沛县人,距濠州不远,可算是公子同乡,你若能学习汉高祖刘邦的优点,想要天下太平不会久远。”

朱元璋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受用不少,感慨他的军队甚至濠州,所缺少的就是这样能博古通今、出谋献策的文才。

朱元璋即行拜礼道:“多谢先生指点,元璋恳请先生和咱一起为天下百姓共谋太平之日。”

李善长大笑道:“公子勿言谢,善长一介布衣,不敢受礼。如公子能答应一事,善长可以考虑跟随之事。”

朱元璋忙说:“先生请讲。”

李善长说:“公子攻克定远的时候,得到官粮数千石,善长恳请公子用粮仓中的一半粮食救济地方百姓。”

朱元璋一时不知如何回答,神色犹豫,吞吞吐吐道:“先生要咱拿出一半官粮给百姓,这是不是太多了点?这些粮食是咱招兵买马,发展实力的基础啊。散了粮食,没了物质保障,如何能平定天下呢?”

李善长听此,笑道:“就凭你这样的想法如何能平定天下,看你也和其他义军首领无甚差别,公子请回。”说完,李善长径自走向房内。

朱元璋只好回去。一宿无眠,辗转思索。

次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朱元璋即到李善长家求见。

李善长正在院中读书,朱元璋听到朗朗书声,不禁止步,停在门口,李善长高声诵读的正是汉高祖刘邦的传记。直到李善长读毕一页,望见久等的朱元璋,招呼一声,朱元璋才迈入门内,行礼拜见。

李善长知道有事,故意说:“公子一大清早,赶来听善长读书吗?”

朱元璋道:“能听先生读书讲史,也是一种智趣。咱想了很久,想通了,今日即贴出布告,开仓放粮,归还百姓,全部散去,一石不留。”

李善长听此心中喜悦,笑道:“公子果然是聪明人,善长愿意为公子效绵薄之力。”

“好,太好了,有先生相助,元璋不胜感激!”朱元璋激动地对李善长再次行礼道。

李善长通过这几次观察,知道朱元璋是一个懂得用人、有礼节、能纳言的将领,见他又能爱护百姓,为大局着想,有远见,当下决定跟随朱元璋。

朱元璋又亲切地对李善长说:“先生年长,礼当位尊。今后相处,不必公子来公子去的,称咱元璋就好。元璋自先生处受益颇多,敬为师长,日后,就称先生吧。”

李善长说:“万万不可直呼公子之名啊。这军中有军中的规矩,善长以为如今公子谋划从濠州独立出来是非常正确的。公子虽实为将领,但未受封,不如称为‘上位’。这样一来,既无僭越之意,又符合实情。”

“好,先生明智,‘上位’这个称呼很有特色,听起来还蛮亲切的。”朱元璋接着说,“咱求先生,还真像当年刘备三求诸葛亮呢。咱现在还不能自比刘备,实力不足,但先生您确有诸葛亮的才能啊。”

李善长笑道:“上位过奖了,只恐怕今后的历史中,上位要比过刘备,而李善长不能相比诸葛先生啊。”

朱元璋遂说:“多谢先生。元璋虽从军不久,但也知道好的军队还要有好的参谋,如今群雄四起,成就事业并非易事。咱朱元璋一定会尽心尽力保护先生,尊重先生。在濠州的时候,咱见到的文书幕僚,都是左右逢源,多对武将不满,弄得文人和武将之间关系很差,难以配合,所以曾经辉煌的五元帅如今困在濠州城,毫无发展之力。好的将帅还要有得力的幕府和勇猛的将士,恳请先生替咱做个桥梁,沟通将士,出谋划策。”

朱元璋的诚意和对读书人的敬重,打动了这位年长朱元璋十九岁的贤士。李善长自此跟随朱元璋,受到朱元璋的礼遇,被朱元璋留做掌书记。

而在不久后,郭子兴得知朱元璋求到文才李善长的时候,用尽手段想让李善长辅佐自己,甚至强请。李善长甚是苦恼,怕因自己夹在中间,反而弄得朱元璋和郭子兴之间出现僵局,也担心朱元璋对自己有疑心,从此不再信任。

而朱元璋得知李善长被郭子兴强请进郭府以后,并未有任何疑心和不满,而是推心置腹地跟李善长谈心:“郭元帅对咱的恩情,咱永世不忘。如今,郭元帅已经对咱心存疑虑,他们父子二人留在濠州城不求发展,又惧怕咱势力增强,分裂也是早晚的事。先生对咱的指点和辅助,咱心中有数,先生的为人咱也心中有数,无论是先生跟谁,咱都敬重先生的选择。如今,咱位阶低,先生若跟随郭元帅,咱绝无怨言,如若先生信任元璋,咱感激不尽。”

听朱元璋如此申明大义之言,李善长坚决地拒绝了郭子兴,忠心耿耿地跟随朱元璋,一心一意做好朱元璋的幕府,无论是沟通将士、主帅、各方势力,还是出谋划策,都倾心尽力,使得朱元璋的军队人尽其才,内部和谐,外部周全。自此,朱元璋的心中有了汉高祖刘邦作为自己的榜样,为人处事、打仗领兵、对待百姓,处处向他学习,而朱元璋的军队也受到民众的拥戴。

李善长在朱元璋的军事和政治生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这个角色的才华能得以施展,是因朱元璋对人才的重用和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