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晓声
分类:现代小说
日期:2020年11月08日
状态:完本
夜晚,肯定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了。去年我出访马来西亚,飞机抵达首都吉隆坡。最先看到的是一条灯光的“河流”。那显然是一条在夜晚也车流量稠密的公路。车灯仿佛一对对灯笼。等距离排列,一对连接一对。等速流动,似乎缓缓地引导着飞机的航向。夜间,一片灯光烂漫!什么别的轮廓和幢影都不存在,唯有一片灯光烂漫。如同你根本不是在接近一座城市,而是在接近一场规模无比盛大的秉烛狂欢。尽管听不到狂欢之声,但那时无声胜有声……
梁晓声
这是一部讲述历史同时针砭当下的时政作品。上半部分以时间为序,梁晓声回忆这个半个多世纪自己亲身参与或见证的“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80年代后期等鲜为人知的敏感历史,以散文的笔法真实记录半个世纪名人高干、大小官员、各色商人、各等物的命运,用一个个在那个极端年代里的人物经历拼凑出来这个年代的大环境,他们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融叙述与议论为一体,以个人命运反应大时代特征。以故事的方式剖析当今的中国现实,解读大国成长道路上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不该忘记,并且值得去反思。下半部分关注日本与美国社会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是梁晓声近些年出游美日、法,从海外视角启发,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的文章。全书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刻画当代,无不针砭时弊,一阵见血,无不寄寓着梁晓声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殷切希望。书稿既保持了以往的梁氏叙事文风,其中,部分文章采用了实验写法写杂文,借用多重隐喻进行“魔幻写作”,并穿越时空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二三点钟,哈尔滨至上海的一趟火车进站。一个其貌不扬的年轻人被人流裹着,步子虚浮地出了上海站。上海很热,三十四五度左右。这年轻人穿件卡叽布的、旧的、在洗染店染过的、黑色而又变灰了的学生制服。一条崭新的、裤线笔直的“的卡”裤子,蓝色的,太长,折起一寸有余。一双半新的网球鞋。头戴一顶崭新单帽。他左手拎皮革旅行包,右手拎网兜,里面兜着一个新脸盆、牙具什么的。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深度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的最新重磅力作。作者以一如继往的冷峻而智慧的笔调、渗及骨髓的透视深度,以及充满人文理性的文字,对当代的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况,普通人人生的尴尬,以及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文化人,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与评述,可以说是一部关于中国社会人文现状的“田野调查”,也是一部深度的社会观察笔记。在本书中,作者直视人性的软弱,颂扬人性的闪光与良知的自省,由此,我们才能获得改变与进步的勇气,并期许与拥抱光辉的未来。
本书收录梁晓声先生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思想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贯穿始终的是作者的平民立场和人文情怀。其中《当“交管”撞上“人文” 》等新作是首次结集出版。梁晓声的思想随笔质朴,淡泊,犀利,是2013年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本书特色】☆ 二十年思考结晶,超值收藏:著名作家梁晓声思想随笔精选,收录1993到2013年二十年间随笔43篇,追问中国,思考社会。☆文学界“异数”,大人文情怀:梁晓声是文学界的“异数”,他的文字兼具作家、思想者、民生问题观察员三个维度,质朴,淡泊,犀利!梁晓声是中国少数敢说真话的作家之一;作为政协委员,他为百姓疾苦拍过桌子。他以悲悯的情怀、敏锐的目光直面中国社会问题,为平民代言,思考国家责任,呼唤社会良知,让读者看清社会真相!☆ 附赠精致纪念书签:最深刻、纯粹的思想随笔,随书赠送精致纪念书签一枚,精彩不容错过!【评论推荐】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矫正社会恶疾和唤醒民众的使命,包括基本概念的重建。在这一点上,作家梁晓声先生是令人尊敬的。——作家、社会评论家、思想家 龙应台二十多年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我们改变得太多太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评论家、文化学者 张颐武教授鲁迅、巴金和沈从文等作家继承的都是契诃夫的传统,而梁晓声是个例外,梁晓声继承的是高尔基的传统。——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教授他的写作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始终禀持着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始终高扬着人文主义的旗帜,他从不因为所谓纯文学的原因而放弃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批判。他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思想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吴义勤教授作家分两类:一类服务于社会,一类服务于心灵。而用心灵发展出的智识,又反哺于社会,或从社会发展出的智识,透浸于心灵,则是作家应物的本事。梁晓声有他那一代的作家的显著特点,既勤奋又悲悯,在社会与心灵的总作用下,替我们发声,这是尤为要致以敬谢的,我为其常识与智识所感动。——《新周刊》主笔 胡赳赳生活中的梁晓声或许是个乡愿,低调、充满温情,但在争取公权力上,作为政协委员的梁晓声是个斗士,声色俱厉、直言上书。——《南方人物周刊》如果一个民族完全陷于理想主义的狂热当中,那实在是太天真了,但是如果在一个民族当中,完全找不到理想主义的痕迹,那又实在是太堕落了,所以我想在今天我们这样一个商业社会当中,我们身边还会有像梁晓声先生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应该是我们所有年轻人的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凤凰卫视• 世纪大讲堂》我深为梁晓声的骨气和血性而感染……在为梁晓声不泯灭的良心叫好的同时,也不由使我为之一震:原来中国有血性的好人还没死绝!!——经济学家 巴俊宇喜欢梁晓声的思考,很深刻。从他的角度解读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很多思想给人启发。——普通读者 好运08
一九七七年九月,我从复旦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报到前有半个月假。三年没探家,很想家,想母亲。但我打算分配单位确定了,工作几个月后再探家。我非常希望尽早知道我的工作单位将是何处,非常希望尽早对这个单位产生感情。走出北京站,象三年前走出上海站一样,我有些茫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