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玉霖
仿佛为了预示即将到来的天灾人祸,京畿不久发生了一次天狗食日。白日几乎全被阴影盖住,只余一线不尽如钩,正午倏然变得如同昏夜一般晦暗。全长安的百姓都亲眼目睹了这一异景,一时众说纷纭人心惶惶。
日食过后淫雨连绵,接连发生河堤决口倒灌,庄稼受损、陈粮霉坏,关中遭遇饥荒,饿殍遍野。
杨昭最近忙于户部赈灾事宜,很少在吏部出现。他亲自着手,户部不敢怠慢,赈灾物资很快分发下去送至关中各处,颇见成效。
但是他也没放过这个做文章的机会。京兆尹李岘常违逆右相,杨昭趁机将灾沴归咎于李岘,说他殆乎职守,贬为长沙太守;他还封锁消息闭塞上听,不让皇帝知道实际灾情。扶风太守房琯违抗他的命令,上奏说扶风遭遇水灾,他便派御史前去调查搜罗房琯罪名,从此再无人敢奏灾情。
菡玉深知杨昭脾性,为了排除异己,没事他也能弄出事情来,何况是出了大事。从她认识他开始,哪次出了事他不会因利趁便暗度陈仓?
菡玉望着面前细密的雨帘和雨中朦胧不清的宫殿轮廓,暗暗叹了口气。
指望杨昭放下一己之私以国家社稷为重,这辈子是不可能了。好在他对赈灾还算上心,饥荒灾情总算有所缓解。只要这场雨不把新禾泡坏了,撑到下一熟,还有希望。
她对着雨出神,身后忽然有人唤她:“吉少卿怎么站在这里?没有带伞吗?”
菡玉回头一看,左相□□烈在宫城承天门前下了步辇,由家仆撑着伞向宫门这边走来。
菡玉来时雨还小,只骑马到皇城门口,沿着两旁房屋的廊檐走过来。谁知雨越下越大,到承天门时天地间已全是密密实实的雨线,地面腾起一层云雾般的水汽。她只得等在承天门下,希望过会儿雨小一些,可以一气从宫门跑到太极殿去。
菡玉向□□烈作了个揖:“参见相爷。”
□□烈接过家仆手中的伞,一边笑道:“你可别叫我相爷,你这两个字只有右相一个人担得。何况从今天起,我就不是宰相啦。”
菡玉只当没听见他前半句话里的刺,讶道:“陈相公何出此言?”
□□烈摆摆手,指指前方的太极殿:“一会儿你就知道了。雨这么大,少卿不介意的话就和我共撑一把伞过去。”
菡玉道:“有劳陈相公了,还是下官来打伞吧。”
□□烈握住伞柄不松手:“哎哟,这我可当不起。”
菡玉面露窘色,转头看到雨帘中一人撑着伞从太极殿那边急匆匆地跑过来,边跑还边向她挥着手中另一把伞。
走近才认出那是吏部侍郎韦见素,跑得甚是匆忙,官袍下摆都叫泥水溅湿了,急急忙忙地趋进廊下。他两只手都拿着伞,弯腰向□□烈致意,一边将手中带来的那把伞递给菡玉:“右相果然料事如神,知道少卿肯定是叫雨阻住了,特地命我给少卿送伞过来。”
菡玉接过来,拿在手里才意识到那是杨昭一直在用的伞。紫竹的伞骨,伞面是轻薄的油布,用得久了,已闻不到桐油气味。她握着光滑的伞柄,手指悄悄向里探去,只摸到一块深凹下去的粗糙磨痕,原来那里雕的花纹已经被刀匕刮去了。
□□烈笑道:“右相对下属还真是体恤入微关怀备至啊。”
三人各自撑伞,越过宫门内的空阔的广场步入太极殿。百官已齐列在位,静候皇帝圣驾。
杨昭立于百官之首,听见他们进来,回头扫了一眼。菡玉触到他冷冷的目光,还来不及把视线别开,他已经先行转过身去了。
她盯着他的背影看了半晌,冷不防视线一转,发现杨昭后方的吉温一直在看她,不知遥望了多久都没有引起她的注意,眉头已微微蹙了起来。她心里一慌,默默低下头去隐入五品文吏队伍中,那两人便都看不见了。
皇帝年迈久不视朝,今日朝上有桩大事。左相□□烈屡次上表辞位,皇帝准奏,改任命他为太子少师,就等于是罢相赋闲了。
去年□□烈与张均、张垍兄弟串通,撺掇皇帝下诏征安禄山入朝为相,不想被杨昭撞破。安禄山一离京,杨昭立刻动手,借河东太守韦陟贪污一案把张氏兄弟贬出京城。□□烈知道自己为杨昭所恶,索性主动上表请求辞位,明哲保身。
左相位置一空,接下来谁来接替,就是个值得琢磨的事了。
退朝时雨稍微小了些,细蒙蒙的雨丝被风一吹,雾气一般四下散去。菡玉把手伸到檐外,估摸着快步走到宫门也不会淋得太厉害,手搭在头顶上正准备冲进雨里,忽然听到背后人有人叫她:“吉少卿。”
那声音如此熟悉,不用回头也听得出是谁。她悄悄甩了甩手上的雨水,回身打躬道:“相爷有何吩咐?”
“一会儿还有事。”杨昭淡淡地搁下一句,却不再继续,回头和旁边的人说话。
菡玉已有半年未听他和颜悦色地对自己说过一句话,要么冷漠如冰,要么疾言厉色,这般平平淡淡的语调已极是不易。她站在廊下,等候他再下指示。
□□烈最后才出殿,看见菡玉谑道:“一场雨竟让少卿反复受阻。方才没能做得人情,我这把伞就借给少卿用吧。”说着从一旁内侍手中接过自己的伞,递给菡玉。
杨昭听见动静,转过头来看她。菡玉也去看他,两人视线又撞到一处。
□□烈立刻笑道:“看来我又多事了,少卿哪里用得着我的伞。”
这时百官已走得差不多了,杨昭交代完下属,走出大殿对菡玉说了声:“走吧,跟着来。”又对□□烈欠了欠身,伸出一手:“少师请。”
□□烈看了一眼菡玉,话到嘴边忍住没说出来,堆起笑脸侧身相让:“还是右相先。”
杨昭也不和这失势的手下败将多客套,举步沿着太极殿的廊檐向两仪殿走去,□□烈和菡玉紧随其后。
皇帝正在两仪殿内休息,除杨昭、□□烈外,还有礼部尚书、太常卿、中书门下侍郎、谏议大夫等人在列。
菡玉看这阵势便知道要做什么了。宰相退位时举荐新秀后继是不成文的规矩,□□烈告老罢相,不管他的话有没有分量,还是要听一听他的意见。其他几人则是朝中有名望的老臣,一起商议决定新相人选。
只有菡玉年纪最轻、官阶最低,出现在这里显得格外突兀。她能感觉到众人似是无意却又隐含探究的目光从自己身上绕过,只顾低着头站在角落里。
皇帝先褒扬一番□□烈在位的功绩,赏赐了他些财帛珍宝,才说:“如今正逢多事之秋,朕实在不能少了左相这条得力臂膀啊。卿为相八载阅人无数,可知哪有合适的人选,能来为朕分忧、为右相分劳呀?”
□□烈拜道:“臣老眼昏花,连家里的几个仆人都经常弄错,哪里还能为陛下引荐能人呢?这新相的人选,臣斗胆请陛下圣裁。”
皇帝道:“朕倒是想到一个人,可接替卿之重任。”
□□烈问:“不知陛下属意何人?能得陛下青眼赏识,此人必有过人之处。”
皇帝道:“是兵部侍郎、御史中丞吉温。”
□□烈心里咯噔一下,不由侧过脸瞥了一眼杨昭。杨昭与吉温不和众所周知,两人还曾多次在朝堂上争得面红耳赤。他这次辞位就是不想再惹麻烦,这个烫手山芋他可不会接。
皇帝问:“吉温年富力强精敏强干,在任政绩斐然,正是右相的得力助手,卿以为如何?”
□□烈把这皮球又踢了出去:“既是要为右相分劳,不知右相对吉侍郎如何作评?”
杨昭半晌不答,引得众人都把眼光投向他,方才转过身,对瑟缩在角落里的菡玉慢吞吞地问道:“吉少卿,你觉得呢?”
此言一出,众人哗然。皇帝问□□烈的意见,□□烈踢给杨昭,杨昭竟然丢给一个手无实权的吏部郎中。左相人选难道要由这专管批假条的五品郎中来决定不成?
原来他故意要她来就是为了这个。菡玉此时心里却是通彻透亮的,略一思索,立刻回禀道:“自古以来宰相皆以德度处世,无德不足以立事,更不能服人。吉侍郎虽才干过人,先前却有苛酷之名。陛下初次召见他时就说过‘此乃一不良人,不可用也’。是以微臣觉得,吉侍郎对朝廷之功可褒可奖,却不可使之为相。”
当初吉温在新丰县任县丞,因太子文学薛嶷的推荐而得以面圣,可惜皇帝对他印象不佳,对薛嶷说:“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当时杨昭还未入京,听她说起这事,不由想到那时她还是吉温妾室,夫妇浓情蜜意,连皇帝的批评吉温都告诉她了,心中不快闭口不言。其他人见他面色不豫,拿捏不准,也都不说话。
皇帝笑道:“这是开元时的旧事,朕都不记得了,卿竟然知道。”
菡玉道:“陛下金口玉言,既然说过吉侍郎不能用,断没有再加他为相之理。否则即使吉侍郎当上宰相也难以服众,又如何为陛下定国□□呢?”
皇帝道:“当年吉温只是一小吏,又年轻气盛急功近利,朕才下此断言。如今已过了十几年,世易时移,他也早不是当初那般疏率性情了。”
菡玉听着这句感慨,心思一打岔,话头就被杨昭抢过去了:“吉侍郎纵然表现不凡令陛下改观,但朝中众臣都还记得当初‘罗钳吉网’的苛酷之状,人人闻之色变。吉少卿言之有理,无德者不可为相,臣附议。”
他一表态,其他人也纷纷附议。皇帝未料到吉温如此不得人心,无奈之下只得转而问道:“那以卿之见,还有谁比吉温更适合这左相之位呢?”
菡玉知道接下来就没她的事了,乖乖退回角落里。杨昭回道:“说到德行,吏部侍郎韦见素为人和雅久负盛名,可当此任。”
韦见素为人谦和有礼,从不得罪人,在场诸公都对他无甚恶辞,又是右相举荐,全都附议。皇帝对韦见素也不反感,举不出驳斥的理由来,只好点头同意,定下加韦见素兵部尚书、同平章事,知门下省事,另命翰林待诏拟诏书,择日公之于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