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余的人:读屠格涅夫《罗亭》 一出荒谬剧
屠格涅夫正是依据他昔时尊敬过、热爱过的巴枯宁为原型来写这部小说《罗亭》,这个文学掌故,揭示了这部小说真正的思维纵深,让《罗亭》一书显现了深沉的自省,而不仅仅只是对某一个或某一类孔雀般之人的辛辣嘲讽而已。
小说中,屠格涅夫安排罗亭这个人的出场,就是一幕宛若天神降临的戏,那是在某省城三等文官遗孀达哑·米哈伊洛夫娜豪宅的一场精心晚宴,所有的闲杂人等皆已到齐就位,巴巴等待着在宫廷担任侍从官、又是念黑格尔哲学的男爵大驾光临,但翩然现身的却是三十五岁的罗亭,这位身材高挑,“有一双水汪汪、亮晶晶、灵活机智的深蓝色眼睛”的不速之客,他代替有事缠身不克出席的男爵,却开口几句话就收拾了爱挑衅、爱故作惊人之语的人渣皮加索夫。他谈信念、谈文明、谈真理,也谈舒伯特、谈德国柏林和汉堡、谈大学回忆,还诗意地以一则斯堪的纳维亚的美丽传说作为整晚上天入地谈论的收尾,于是,在场久不闻新鲜空气的昏昏欲睡宾客像做了场好梦般全部精神奕奕地醒来了(皮加索夫除外),米哈伊洛夫娜的美丽女儿娜塔利亚眼睛无法从他身上移开,恋慕娜塔利亚的年轻人沃伦采夫对他因此又尊敬又妒嫉,至于有钱有闲的女主人米哈伊洛夫娜则当场决定非把这人留下来不可,这在往后的社交晚宴上是多么可炫耀的一颗钻石不是吗……
在如此忽然卷起的罗亭旋风之中,只有一个怪人不为所动,一个冷漠、不理会省城公众活动、普遍被看成怪人的地主列日涅夫。列日涅夫显然有不错的学识,而且跟罗亭还是旧识,但大概不是什么太愉快的记忆,因为他对众人眉飞色舞的罗亭现象谈论,总是不无愤懑地一桶一桶冷水浇过去。
然而,真正把罗亭打回狼狈原形的,既不是尖酸但浅薄的皮加索夫,也不是仿佛手握什么昔日不堪秘密的列日涅夫,而是爱情从天而降但仍异常坚强冷静的娜塔利亚——她遵循着罗亭的浪漫议论之路前进找到爱情,终点处正是熠熠发光的罗亭自己。小姑娘勇敢地向罗亭表白,但罗亭自己却在此节骨眼上退缩了。他当下的反应是,害怕女主人已知道这事,害怕女主人不同意,甚至还懦怯地担心女主人不再接待他不让他在此庄园住下去,但最终,罗亭还是因此风波不得不落荒而逃,两手空空,只带走积欠的两百卢布债务,“一俟我回到T省自己的乡间,就会寄出……”
文学的屠格涅夫,把偌大的俄国知识分子悲剧,结结实实地压缩在一个沉闷的小庄园里成型,成为一出线索清晰的荒谬剧。